摘要:目的评估语前聋听障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听觉言语能力及生活质量,探讨二者的相关性,为听障儿童制订康复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04例人工耳蜗植入儿童为研究对象,分为人工耳蜗刚开机(17例)、开机6个月(15例)、开机12个月(23例)、开机18个月(26例)、开机24个月(23例)5组。使用听觉能力分级(CAP-Ⅱ)、言语可懂度分级(SIR)、中文版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家长观点调查问卷(mandarin children with cochlear implants:parental perpectives,MPP)对被试进行听觉言语能力及生活质量评估,比较开机后0、6、12、18、24月听觉及言语能力,探讨人工耳蜗植入后开机时间、听觉及言语能力是否为影响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结果术后人工耳蜗使用时间越长,听障儿童的听觉能力及言语可懂度得分越高(P<0.01);MPP问卷交流、基本功能、幸福感3个维度得分均有显著改善(P<0.05);听觉能力影响生活质量评估交流及基本功能2个维度,言语功能影响交流及社会关系2个维度。结论人工耳蜗植入者听觉言语能力进步明显,听觉言语对生活质量有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人群沉默信息调节因子相关酶1(silent mating type information regulator 1,SIRT1)基因多态性与感音神经性聋的相关性。方法以2021年3月~2022年12月我院就诊的105例感音神经性聋患者为观察组,同期在我院体检的同龄105例健康人群为对照组。根据年龄将观察组分为A组(<60岁)和B组(≥60岁),对照组分为C组(<60岁)和D组(≥60岁)。对所有患者进行DNA提取和SIRT1 rs7895833、rs7069102、rs2273773三个位点的基因多态性检测,分析其与感音神经性聋的相关性。结果(1)观察组和对照组rs2273773、rs7069102基因型/等位基因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个亚组rs2273773、rs7069102基因型/等位基因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和对照组rs7895833基因型/等位基因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rs7895833 GG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A组和C组rs7895833基因型/等位基因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D组rs7895833基因型/等位基因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GG型显著高于D组(P<0.05),等位基因G显著高于D组(P<0.05)。(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对于所有人群,GG型rs7895833基因型人群发生感音神经性聋的风险是AA型rs7895833基因型人群的1.919倍(95%CI:1.299~2.835,P<0.01);对于≥60岁人群,GG型rs7895833基因型人群发生感音神经性聋的风险是AA型rs7895833基因型人群的2.30倍(95%CI:1.409~3.755,P<0.01)。(6)感音神经性聋患者rs7895833基因型多态性GG型与年龄存在正相关(r=0.440,P<0.01)。结论SIRT1基因GG基因型与感音神经性聋存在密切关系,是60岁以上老年人群发生感音神经性聋的危险因素。
摘要:目的探讨语频区气导纯音听阈测定在学龄儿童听力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气导纯音听阈测试,对2021年9月~2022年10月在儿童保健门诊体检的2098例学龄儿童进行听力检测,测试500、1000、2000、4000 Hz的平均听阈。任一耳4个频率平均听阈>25 dB HL,判定为结果异常。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结果2098例学龄儿童语频区气导纯音听阈测定结果显示,101例异常,异常率4.81%。结论语频区气导纯音听阈测定应用于学龄儿童听力筛查,有利于学龄儿童听力损失的早发现和早干预。
摘要:目的梳理计算机辅助技术应用于听障儿童阅读能力干预研究的现状,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文献分析法,以“technology、hearing-impaired、read、education”等为关键词,在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进行检索,对符合筛选标准的实证研究从研究对象、研究设计、干预内容、干预方法及干预结果5方面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当前研究以8∽10岁听障儿童为主,研究对象具有复杂的早期语言背景;研究设计以随机对照实验设计为主;干预内容主要包含单词、词汇认读和阅读理解能力;干预方法分为基于计算机辅助的数字化材料干预、交互式干预、个性化干预和动觉干预4类;在干预效果方面,4类干预方法,特别是基于计算机辅助的数字化材料干预,能够有效提升听障儿童的阅读能力,增强音素意识、语音意识等阅读相关的元认知能力。结论未来应科学进行实验设计,以提升研究的可靠性,强化听障儿童对计算机辅助技术的适应性,鼓励家庭参与。
摘要:目的评估先天性小耳畸形及单侧蜗神经发育不良致单侧耳聋患者采用骨导助听器干预的效果。方法收集9名2022年9月~2023年6月在我院接受骨导助听器验配患儿的14耳资料,其中6名患儿为先天性小耳畸形,3名为单侧蜗神经发育不良致感音神经性耳聋。验配助听器前后分别进行声场纯音测听、言语空间听觉质量量表-父母版(speech,spatial,and other qualities of hearing scale for parents,SSQ-P)问卷评估。使用STATSTM 2.0统计软件分析患儿验配前后的听阈和父母问卷得分差异。结果两组患儿在验配骨导助听器前后的听阈均呈显著差异,小耳畸形组(P<0.05),单侧耳聋组(P=0.005)。两组间验配后听阈无显著差异(P=0.47)。SSQ-P父母问卷得分在短期验配后均有改善。单侧耳聋组验配后的空间听觉能力问卷得分改善弱于小耳畸形组。结论先天性小耳畸形及单侧蜗神经发育不良致单侧耳聋患儿均能从骨导助听器验配中获益,其中单侧耳聋患儿的获益低于小耳畸形患儿。